设置字体大小:【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板 】 发布时间:2015-12-15
毛竹主要适生立地因子表
树种:毛竹 科:禾本科 属:刚竹属 拉丁文: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
编号 立地因子 适生条件
1 地貌 低山、丘陵、平原
2 母岩母质 花岗岩、板岩、页岩、砂岩、第四纪网纹层、铁层红壤
3 土壤类型 红壤、山地黄壤、山地黄棕壤
4 海拔高度 800 m以下
5 坡度 平坡、缓坡、斜坡
6 坡向 东、南、西、东南、西南、无坡向
7 坡位 中部、下部
8 腐殖质层厚度 厚、中
9 土壤厚度 厚土、中土
10 立地类型 11、12、21、22
11 土壤质地 沙土、沙壤土、轻壤土、中壤土、重壤土
12 土壤酸碱度 4~7
13极端最低温度 -13℃
毛竹丰产栽培技术
毛竹又名楠竹,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,用途最广,经济效益最佳,生态适应性较强的竹种。
1、主要优良品种简介
1.1 毛竹、楠竹、猫头竹(P. cv. Pubescens)
分布自秦岭、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,黄河流域也有多处栽培。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,后又引至欧美国家。
1.2 圣音毛竹(P. cv. Tubaeformis)
秆的基部或中下部的节间异常短缩呈斜口状或不规则的形状。是名贵的观赏竹种。产于湖南君山。
1.3 龟甲竹(P. cv. Heterocyla)
秆中部以下一些节间极为缩短而于一侧肿胀,相邻的节交互倾斜而于一侧彼此上下相接或近于相接,其他性状同毛竹。各地毛竹林中零星出现,少有成小片生长。是名贵的观赏竹种。
1.4 佛肚毛竹(P. cv. Ventricosa)
不同于原栽培型的是秆的中部以下有10个以上的节间在中部膨大如佛肚状,但相邻的各节并不彼此交互倾斜。产于浙江安吉。
1.5 金丝毛竹(P. cv. Racilis)
秆始终矮小,高7~8 cm,直径3~4 cm,秆壁较厚。
1.6 方秆毛竹(P. cv. Tetrangulata)
秆为钝四菱形。此种钝四菱形并非因人工作用所成。产湖南君山。供观赏或制作工艺品。
1.7 梅花毛竹(P. cv. Obtusangula)
秆具5~7条钝棱,横断面略似梅花形,产湖南君山。供观赏或制作工艺品。
1.8 花毛竹、江氏孟宗竹(台湾)、花秆毛竹(P. cv. Tao Kiang)
秆具黄绿相间的纵条纹,叶片也可具有黄色条纹。在毛竹产区常有零星栽培。
1.9 黄槽毛竹(P. cv. Luteosulcata)
秆绿色,但节间的沟槽则为黄色。产湖南、福建,浙江竹种园有引种。
1.10 绿槽毛竹(P. cv. Viridisulcata)
秆黄色,但节间的沟槽则为绿色,产浙江,为名贵的观赏竹种。
2 、选地
根据毛竹的适生立地因子表进行选地。
编号 立地因子 适生条件
1 地貌 低山、丘陵、平原
2 母岩母质 花岗岩、板页岩
3 土壤类型 山地黄壤
4 海拔高度 800 m以下
5 坡度 平坡、缓坡、斜坡
6 坡向 东、南、西、东南、西南、无坡向
7 坡位 中部、下部
8 腐殖质层厚度 厚、中
9 土壤厚度 厚土、中土(丰产林要求厚土)
10 立地类型 11、12、21、22
11 土壤质地 壤土、沙壤土
12 土壤酸碱度 4~7
13 极端最低温度 -13℃
2.1 气候
湖南为毛竹的中心产区。
2.2 土壤
土层深度50 cm以上(丰产林要求80 cm以上),疏松、湿润、排水良好,腐殖质土在10 cm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,pH值4~7。
2.3 地形
选择海拔600 m以下、坡度较缓且避风的山谷、山麓或山腰地带。
3 、整地
3.1 整地方式
应在造林前1个月进行,如秋、冬季。一般采用全面整地、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等3种方式。
3.1.1 全面整地
包括清理林地、全面开垦和挖栽植穴等3道工序。
造林前砍除杂草、灌木,并将其平铺于林地,以保持水土。然后对造林地全面翻土深度20~30 cm,除去土中的大石块和粗的树花、树根等。适当保留部分不影响毛竹生长的阔叶树。大母竹造林穴长1.0 m,宽0.5~0.6 m,深0.4 m左右。小母竹造林穴长0.5~0.6 m,宽0.5左右,深0.3~0.4 m。挖穴时,把心土和表土分别放置于穴的两侧。在坡地上挖栽植穴时,应注意穴的长边与等高线平行。
3.1.2 带状整地
对坡度较大(20°~30°)的造林地,最好采用水平带状整地。整地带的宽度及带间距离为3 m左右。整地带上,首先清理林地,劈除杂草灌木;然后沿带开垦,翻土深度0.4 m左右;再按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挖栽植穴。造林后1~2年内将未垦带轮流垦完,或根据日后发笋情况分年度逐步垦完。
3.1.3 块状整地
对坡度较大(30°以上)的造林地应采用块状整地。清除各栽植点周围2米左右的杂草灌木,并将其平铺于林地。栽植后1~2年内,根据具体需要,再行确定整地块状扩大至全部林地。
3.2 栽植密度
毛竹大母竹造林,株行距4 m×5 m ~3 m×4 m,每亩栽33~56株;小母竹造林,株行距 3 m × 4 m~2 m×3 m每亩栽56~111株。
4 、栽植
4.1 栽植季节
一般来说,冬季和早春(即11~2月)是毛竹造林的适宜季节。
4.2 栽植方法
造林方法有移竹造林(大母竹造林)、实生苗造林(小母竹造林)、移鞭造林、截秆移鞭造林和鞭节育苗造林等。其中移竹造林法在生产上应用最广。
5、修枝与间伐
5.1 修枝
对于小母竹造林形成的幼林,新竹在抽技后展叶前,可折去或砍去1/5~1/4竹梢,以促进生长。
5.2 间伐
应于秋冬对幼林竹株进行适当的间伐抚育,去小留大,去老留幼,去弱留强,去密留疏,以促进幼林快速成林,提早成林。有些生长稠密而健壮的竹株,可以挖来做母竹造林。同时及早疏去弱笋、小笋及退笋,保留2~3个健壮竹笋长成新竹。
6、施肥
迟效性的有机肥料,如厩肥、骨粉、土杂肥、塘泥等,最好在秋冬季节施用。速效性的化肥(如尿素、氨水等)、饼肥和人粪尿等,应在春夏季节施用。施有机肥料可在栽植后不久的竹株根盘两侧30 cm处开沟或挖穴施入,施后覆土。每亩施厩肥、土杂肥或塘泥 1.5~2.5 t。
7、除草松土
在新竹林郁闭前,每年除草松土1~2次,5~6月和8~9月。每年若进行1次除草松土,可选7~8月进行,这时高温多湿,除下的杂草容易腐烂。除草松土时,应注意不要损伤竹鞭、竹节和笋芽。下锄宜轻宜浅。
8、病虫害防治
竹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综合防治,以营林为基础,调整竹林结构,加强管理,提高竹林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。对竹蝗、竹毒蛾、竹螟、卵园蝽及毛竹枯梢病等危害性大的病虫害要认真预测预报,及早防治。做好病虫害的检疫。
8.1 病害
8.1.1 毛竹枯梢病
8.1.1.1 发病特征
病症为枯梢,竹枝处有舌状褐斑。感病后先在主梢或枝条的节叉处出现舌状或梭形病斑,初为淡褐色后变成紫褐色。当病斑包围枝或干一圈时,其上部叶片变黄,纵卷直到枯死脱落。在林间因病害危害的程度不一,竹子可出现枯梢、枯枝和全株枯死三种类型。剖开病竹,可见病斑内壁变为褐色,并长有白色絮状菌丝体。在发病区,凡遇7~8月份高温、干燥的年份,此病容易流行。
8.1.1. 2 防治方法
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,在冬末春初毛竹出笋前,结合常规的砍竹、钩梢两项生产措施,彻底清除竹林内的死竹及病枝、病梢,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;②加强检疫,禁止带病母竹和竹材外运,防止病害扩散;③病害流行的年份,可用50%多菌灵1 000倍液,或1∶1∶100的波尔多液在新竹发枝放叶期喷洒,隔10~15天连续喷2~3次。
8.2 虫害
8.2.1 黄脊竹蝗
8.2.1.1 发病特征
黄脊竹蝗为不完全变态,其成虫绿色,体长约33 mm,雄虫略小,由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,愈向后而愈宽,触角末端淡黄色。后足腿节粗大,两侧有人字形沟纹,胫节瘦小,有刺两排。卵长椭圆形,长6~8 mm,土黄色,卵块圆筒形,长19~28 mm。5月初跳蝻陆续孵化出土、上竹。黄脊竹蝗是我国产竹区的主要害虫,每年发生1代,常大面积危害。7~8月危害症状明显,跳蝻、成虫将竹叶吃尽,如同火烧一般,新竹被害即枯死,老竹被害后2~3年内不发新笋,被害竹的竹秆内往往积水,不能利用。
8.2.1.2 防治方法
监测迁飞、查清产卵地,药杀跳蝻,诱杀成蝗。
8.2.2 竹缕舟蛾(竹青虫)
8.2.2.1 发病特征
以幼虫取食竹叶,严重时,将竹叶吃光,如同火烧,影响下年发笋和成竹质量。5月为一代幼虫为害期,7月为二代幼虫为害期,三代和四代幼虫一般不会成灾。
8.2.2.2 防治方法
监测虫情,及时用生物农药防治。
8.2.3 竹实小蜂
8.2.3.1 发病特征
竹实小蜂一年1代,以蛹或幼虫在虫瘿中越冬,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羽化飞出,产卵在毛竹新发的嫩芽里,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为幼虫,幼虫在小枝中吸取竹株营养,致使小枝膨肿,竹叶脱落,严重的每根竹可达2万条虫。
8.2.3.2 防治方法
科学经营,防止大小年;砍小年竹;竹腔注射药物。
9、采伐
9.1 采伐时期
砍伐年龄为6~8年(Ⅲ、Ⅳ度竹)以上。砍伐量应低于生长量,一般在出笋长竹年的白露至翌年立春前砍伐。竹林孕笋和发笋时间长,不可分期伐竹。
9.2 采伐方法
砍伐方式应该遵照"砍老留幼,砍密留疏,砍小留大,砍弱留强"的原则进行择伐。对那些不到砍伐年龄的病虫竹、雪压竹、风倒竹应及时砍伐。应尽量降低伐根,伐桩不超过10 cm,并随即将其劈破或打通节隔,以利腐烂。提倡带半个竹蔸砍伐,不仅可增加竹材重量,而且提高了利用价值。